期刊导读

中外设计产业发展推动因素研究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7

设计产品类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环境、文化传承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国的设计产业与国外相比,还是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与差距。下面就从国内政策、发展环境、人才资源及文化融合四方面来分析、比对中国和外国设计产业的竞争力。 一、政策对比 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策的内容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但同样作为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也会约束与限制行业发展的多样性与特质性。研究分析国内外在设计产业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外设计产业的政策有以下特点:第一,有关版权管理机构职能的完善。例如在政府机构中设立版权管理职能办公室,专门负责各类设计产业中版权的登记、申请、审核等工作,而中国在这方面职能建设则十分分散。第二,“双手段”落实版权产业保护。通过完善的法律保护与宽松的发展氛围相结合的手段促进设计产业的发展。“放松+管制”的基本原则在为行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的同时,又提供严格的法律条文进行保护,这种“两手齐抓”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国外设计产业的发展。这种促进与支持并非仅仅来自国家,虽然不过分干预,但国家对产业发展的状况却十分关注,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对产业发展进行定期系统性的调查报告。第三,倡导自由市场原则。由于设计产业涵盖广泛,国家会根据其性质的特殊性予以特殊的政策保护。如意大利在“产业编码分类”中,即使同一产业也会被分为“纳税型”与“免税型”,而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该产业是否具有公益性质,两种类型都可以在产业市场中进行经营活动并取得收益。第四,鼓励多资本引入。“两手齐抓”的政策运作保证了行业发展环境的自由安全,国家鼓励外来资本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设计产业的国际化经营。而且通过这种鼓励能吸引来大量的流动资本,强力支持了设计产业的后劲发展,这种资本的募集也并非全来自政府,除政府通过一定途径向符合政策要求的团体进行投资外,设计产业也会主动寻找投资方,如欧洲有实力的设计产品类集团如丹麦老牌企业FH家具、芬兰阿旺特(Avarte)及瑞士的维特拉(Vitra)家具公司背后,都有大的金融财团支持。 中国设计产业的环境,政策干预较多,具体的政策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更具本土化。我国目前的设计产业竞争力不强,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冲击与威胁,在设计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政府更多的是提倡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减免税费、搭建公共设施等方式来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扶持方面主要还是通过政府拨款,虽然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但由于我国设计行业的经营主体普遍规模较小,经营能力较弱,无法吸引外来资本的注入,加之行业融资门槛高,很多小的设计产业公司无力承担运营压力,导致产业发展增速过缓。 第二,设计产业归属不同部门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简化的流程。过程冗繁,协调费时费力,还会产生很多问题,如设计产业概念不明、无法界定,难以获得相关优惠贷款支持;政府缺乏明确数据参考,很难就投资做出正确决策。 第三,在我国的设计产业发展中,政府依旧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减少干预,更多的由市场自身进行调节,然而我国设计产业起步较晚,缺乏行业规范,缺乏竞争力,因此在行业发展之初,国家势必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包括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监督行业发展等。在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及公平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后续通过制定配套政策、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产业发展。 第四,我国的设计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基本上是以宏观战略为主导,以发展基金为引导,以设计创意产业区为基础,通过激发产业集聚和创意研发,不断延长设计产业的产业链。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外产业政策的主要差异有: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方面,国外机构单一职责明确,中国机构众多管理层次较多;在职能发挥方面,国外主导内部环境宽松,配以严格法律保护,中国则由政府主导,现行阶段较多考虑的还是产业的国内发展;国外对产业的发展没有刻意的制定目标,但很重视发展过程的调研,中国在行业发展中喜于制定目标计划;在扶持方面,国外除政府投资外倡导设计产业自行融资、寻找资金源,而中国更多的是依靠政府拨款。 二、发展环境对比 发展环境作为设计产业生存的客观存在,对设计产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没有像政策呈显性。产业以美观的设计制作为卖点,设计的执行者、设计的载体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设计结果。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设计产品从理念、表现形式到艺术诉求等方面的不同。国外的发展环境有如下特点: 第一,创意设计集聚地。以美国为例作为全球创意设计的中心之一,源于多民族融合,新思想的开放性及善于吸引人才的环境。 第二,提高设计产业薪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让众多设计产业的从业者能更安心更专心的进行产品的设计工作。 第三,政府对产品类设计产业的投入很大。除设计的基础设施外,对设计类教育与培训投入逐年增加,并会定期举办创意设计交流活动,聘请美学大师进行讲学,掌握当前流行的设计元素、时刻引领着行业的潮流。 第四,城市规划方面,会为创意经济提供自然环境与社会空间。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会刻意保留一些区域,发展和演化成设计产业聚集区,创意思路、设计理念在这里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流,为别人提供想法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产业不同的角色人都可以在这里形成互动,可以面对面的碰撞出新的设计火花。 国内设计产业的发展环境现状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不均衡。我国设计产业的聚集地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匹配,自西向东呈梯度分布。 第二,我国设计产业的薪资水平低。“设计”提高附加值的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产品价格中“设计”份额比重很小,导致很多从业者的工资偏低,在设计队伍中有相当比例的从业者之所以选择该设计产业是因为自己的兴趣,这种选择是无序的、自发的。 第三,设计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宽松、有序及多元化的创造环境在国内尚未形成。对于一些从事设计类产业的创造创新,人们更多的不是尊重和认可。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认为如木器、布艺等都是卑微的行业,即使融入更多美学设计,也很难改变国民对职业认可的看法。 第四,我国已经开始重视设计产品类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设计产业的投入与支持,但系统化和规律化的扶植政策尚没有指定。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到国内外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观念方面,国外设计思想更开放,设计中敢于挑战更多设计元素的融合,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可以不断提升设计作品的品质,而国内的设计思想略显守旧,创新魄力不足,容易陷入“沿袭守旧”的境地;在待遇方面,国外明显高于国内,这也是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行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选择行业方面,国外将设计纳入教育规划中,而国内更多的是出于兴趣爱好。 三、人才资源对比 人是最活跃也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设计产业中,美观的设计出自人的思想,优秀的设计人才可以熟练的驾驭各类素材,将更多奇思妙想通过设计加以呈现。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通过社会活动会加速技能、知识的传递,有利于新思想的孕育。纵观国内外设计产业人才资源现状,国外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学科设置上更具综合性。由于设计产业涉及知识面很多,需要众多学科做为支撑,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国外高校教育在学科的设置上围绕设计核心学科,兼顾广告学、新闻传播等众多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同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构建相关产业人才链。重点培养设计核心群与专业群,前者需要将设计融合到生产过程中,而后者需要借助设计的支持。 第三,人才吸引上,由于西方国家设计产业在世界的知名度,成为人才聚集上的天然优势。如意大利家具制造,外观设计上往往会打破常规的奇思妙想,洋溢着无穷的想象力,将设计与选材完美融合,如2014年第53届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览会,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数十万观众,业内人员数万名,极大推动了行业交流与产业发展。除品牌影响力之外,一些国家还会根据设计产业的发展要求,放宽移民政策,借此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中国设计产业人才资源具有的特点: 第一,从供需来看。设计产业有着上千亿元的市场容量,近30万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我国从事设计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过5万,供求严重失衡,中国固有的传统眼光与行业发展前景存在矛盾,而且巨大的人才缺口也成了制约设计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第二,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产业所需相脱节,或者说匹配度较低,学生在学校所学在进到行业中,需要花较长时间去转化。 第三,除北上广深等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国其它地区对设计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政策相对较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在设计产业聚集人才方面的差异,无论从政府培养政策方面、还是高校的学科设置、培养机制方面,亦或现有人才的规模及质量方面,我国与世界传统设计产业强国相比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在人才培养方式、途径上的差异造成了国内外设计产业发展的差距。 四、文化对比 产品购买是消费者看重其某种功能而进行的交易行为,但随着同质性的产品越来越多让竞争进入了价格战,很多优秀的品牌于是寻找新思路,将独特的设计融合进产品的设计理念中,做为区别同类产品的最直观表现。这里的文化不是镶嵌于企业经营生产的企业文化,而是通过设计理念被呈现出来的艺术表现。 由于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仿佛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通过突出不同文化来区别于同类产品在制造业内被广泛使用。 第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以“仁”为核心思想的理念影响着各个朝代统治阶级的施政思路。重视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正是这种思想的延伸。而欧洲、美洲很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崇尚独立、自主,彰显自我个性,例如美国,作为建国历史只有数百年的新牌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多元文化与多元民族的国家,美国人认为个人的贡献是最大的以及每个人都是为自己去生活等,这种观念也充斥着国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设计等创造性行业中,从业者渴望与众不同,渴望标新立异,并通过产品设计加以体现。 第二,“天人合一”与“相互独立”。中国人自古至今崇尚“天人合一”,认为大自然有着超然的力量,人类作为物种之一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让人对大自然的力量保持敬畏之心,在相处的过程中可以认识与总结自然规律,为人们服务而不是控制自然。而欧洲受经典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认为人是地球上万物的中心,人相对于自然物有两个权利:一是享用,二是统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从关系。 第三,“和”与“争”、“稳”与“变”。内承“家和万事兴”,外扬“以和为贵”,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做事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人上面面俱到,不喜争、不爱争,工作中当意见发生冲突时更愿妥协,即使与自己的坚持完全背离等;“知足常乐”使人在面对困难与制约的情况下,不愿前进、冒险、创新,很多人甘于平淡、渴望“铁饭碗”。 而在国外,人们更愿意不断改进和追求新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不懈的付诸实践。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二者的距离,中国人认为“当将军”是不可逾越的,而法国人却认为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他们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探险、去挑战,去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骨子里的“争”与“变”,在设计产业中,只有敢于力争,才有将自己思想和理念融入设计产品的机会中,而唯有“变”,才能推陈出新,不拘泥形式,不受已有存在的限制,设计出经典之作,正是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变的心态,让国外的设计产业发展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在设计产品的表现形式上,国内更趋于保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低调的做人做事风格也被融入到设计中,相比之下国外设计产业就显的更开放,在思路上的选择余地上更宽广,色彩、线条及多元素融合都敢于尝试。如1996年创立于北京的EDIFIER漫步者,18年来专注多媒体音响和家用音响的生产制造,其产品的外形多走方正路线,沉稳大气,与中国传统的上位者气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1925 年在丹麦由两位年轻人创立的B&O,从一开始就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即不懈追求品味和质量,多年来产品设计上推陈出新,敢于质疑常规发掘超凡价值,不断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惊喜,一系列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电子产品如扬声器、音响产品,将美学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为了丹麦品质的代名词。
上一篇:汉末以前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