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丝绸之路上的蚕丝与茶香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1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起源中心之一,农作物是中国向域外国家输出的主要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交流作为古代中外交流最重要的一环,肩负着演绎世界农业文明的重任。而这些交流又都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农业四大发明”——稻、大豆、养蚕缫丝和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中国科学院2016年出炉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养蚕缫丝”“茶树栽培”赫然在列,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养蚕缫丝

古罗马时期,西方就知道中国的丝绸,因此称中国为“Seres”(丝国),当时中国丝绸在古罗马每磅可以卖到12两黄金,“丝路”也因此而得名。其实,距今5000年前,蚕丝就已经被广泛作为织物原料,“农桑并举”历来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养蚕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蚕种和养蚕技术都源于中国:

公元前11世纪,蚕种和养蚕技术传入朝鲜;

3世纪,日本已有丝织业;

3世纪后半叶,进入西亚;

4世纪前,向南传入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复经东南亚传入印度;

6世纪,传至拜占庭帝国;

7世纪,传至阿拉伯和埃及;

8世纪,传至西班牙;

11世纪,传至意大利;

15世纪,传至法国;

17世纪,由英国人带入美洲。

目前,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泰国是世界主要的蚕丝生产国。其中,中国的蚕丝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西方学者特别偏爱解读蚕桑技术,法国人杜赫德主编的四卷本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名著《中华帝国及华属鞑靼全志》(1735),卷二中摘译了《农政全书》蚕桑篇。1837年,法国人儒莲把《授时通考》中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中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的书名刊印,为欧洲蚕业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他还把中国养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

茶叶旅行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饮茶、业茶的国家,人工植茶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大约在6世纪中叶,茶传入日本。805年,最澄法师将制茶技术和茶种带回日本。至16世纪,西方人始知有茶。1610年,荷兰人首次将茶叶运回欧洲。17世纪60年代,在凯瑟琳公主的推动下,饮茶之风开始在宫廷流行。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安娜·玛丽亚公爵夫人首创“下午茶”,后渐成风气。

1840年前后,卸任伦敦白金汉宫内女官职务的安娜·玛丽亚,进入位于伦敦以北约100千米处的贝德福德公爵府邸。当时英国贵族的饮食习惯是早餐十分丰富,中午则多外出野餐,只吃少许面包和肉干、奶酪及水果等。兼作社交场合的晚餐则安排在欣赏音乐会或戏剧之后,且晚餐时间变得越来越晚。为了缓解午餐与晚餐之间的饥饿问题,安娜·玛丽亚公爵夫人开始在午后3~5点间吃三明治和烘焙点心,同时也享用红茶。后来,公爵夫人邀请客人们到府邸中被称作“蓝色会客厅”的房间,拿出红茶和餐点来招待他们。公爵夫人的做法在贵妇之间获得好评,“下午茶”也得到推广并固定下来。

17世纪后,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猛增。至1718年,茶叶出口已经超越生丝居出口值第一。18世纪中期后,茶真正进入欧洲平民的生活之中,尤其是英国饮茶之风愈演愈烈。英国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一方面在殖民地发展茶叶生产,借此打破中国的市场垄断,《两访中国茶乡》的作者福琼就是著名的“茶叶大盗”;另一方面走私鸦片,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茶叶贸易的争端也发生在美国,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1780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引种茶种至印度。1824年,斯里兰卡引种茶种。1893年,俄罗斯引种茶种。印度、印尼、日本茶叶出口发展迅速,一度超越中国。今天,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生产茶叶,约50亿人饮茶,中国茶叶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注:“农业四大发明”中的大豆与稻的相关文章,分别刊发于《百科知识》2019年2A和8A,题为《大豆的全球旅行记》和《稻,不只米饭那么简单》)
上一篇: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开发利用
下一篇: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航海指南的变迁*